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科

      总的说来,色蕴通于假实。这里面,大种唯实,造色通假。造色中,是实,境(亦称尘)通假。境中,色又有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长、短、方、圆、粗、细、高、下、正、不正、光、影、明、暗、云、烟、尘、雾...建立第八阿赖耶识,所以只以六识身为识蕴。大乘中则举心意识的分别,以阿赖耶识为心,末那为意,六识身为识,合为识蕴。诸识都认为是实法。   十二处的内容名目如上所举。其中前十处和色蕴里的大种所造色的...

    郭元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0939810.html
  • 蕴处界三科

    是实,境(亦称尘)通假。境中,色又有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长、短、方、圆、粗、细、高、下、正、不正、光、影、明、暗、云、烟、尘、雾等分别,其中黄赤白四者是实,其余是假。声香味三者也通假实。如香也有...末那为意,六识身为识,合为识蕴。诸识都认为是实法。  十二处的内容名目如上所举。其中前十处和色蕴里的大种所造色的境诸色法相同。识蕴即意处。除境外其余无表色,受蕴,想蕴,行蕴,另外加上无为法...

    郭元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0641128.html
  • 莲师法王冠、衣服、眼神、蓄发、蓄胡的介绍及意义

    绝对性法性缘起现象的圆融整合与圆满具足。“法服”乃表莲师善能以法自服,更能以法服人的胜义,种法服表莲师身、口、意、功德、事业吉祥圆满成就,具足部如来之最上心要与成就,具足四部瑜伽(作、修、瑜伽、无上瑜伽)及三种密续(父续、母续、无二续)的命根与成就,具足力转五蕴、五毒为智(成所作智、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、法界体性智)而成就身(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、大乐智慧身、法界体性身)的境界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1144704.html
  • 修行念处的成果

    就是四念处。』」 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,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愉悦与欢喜。  佛陀在本经中所说的七天至七年时限乃是针对力量中等之人而言;若是慧根敏锐之人,例如舍利弗尊者那位金匠出身的弟子,则能于早上听闻...,诸比丘,如此修行四念处六年的人,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:今生证得阿罗汉果;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,则证得阿那含果。  不用说六年,诸比丘……  不用说年,诸比丘……  不用说四年,诸比丘……  不用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749349.html
  • 弥勒菩萨的尊贵与净土法门的殊胜 序二

    可以弥补目前净土法门的偏颇──目前的弥陀净土法门恰恰忘了佛在《阿弥陀经》中就说到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等我们所谓的小乘教法,现在弥陀净土法门在某些法师的倡导之下,把这些给丢了,目下有偏的弥陀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3449386.html
  • 智信合一

    智信合一  /明法比丘  佛法说“信”(Saddha),是净信(清净的信心),是以智慧为主导的信。《杂阿含经》第 656经说: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有,何等为?信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、慧根。...、不净的部分,不可能做为根据、基础,而促进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、正智慧。智慧不高的人(随信行),若信佛法僧言说清净,“法()少慧,审谛堪忍”(《杂阿含经》第936经),也能在少慧摄持的信仰这部分,不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950311.html
  • 《圆觉经·清净慧章》别记

    特出新义,以饷大众。初句不起妄念者,若就思惟心言之,则与下句不能联合。当知妄念即是第七识,随缘执我,便成非量,一切时不起,则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矣!第二句之妄心,六识思惟心也。七识为六识之,根既平等,则依根所发之识必无我执,是名妙观察智。   何须息灭?如永嘉答六祖云:“分别亦非意”,深契六祖之道也。第三句住妄想境,前识也。对境而有识,唯是现量,因有同时意识为缘,则成比量而现量隐,故名加了知...

    杨仁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2053276.html
  • 略说带质境

    第八识因缘变的性境尘,故第八识依第七识现识而分别变现与外相分境相似的内相分境,故称为带质境。如   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2:“谓八识生时,内因缘.种子等力。第八识变似尘。眼等识依彼所变。缘彼本质尘。虽亲不得。要托彼生。实于本识色尘之上。变作尘相现]   语译:[初能变的第八识生现行时,于内有因缘变及种子....等力.第八识才能变现似外相分尘的内相分境,眼等识只能依于第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1654262.html
  • 守培法师在《首楞严经妙心疏》中对法相宗的破斥

    相宗谓意入为心法。余五皆名色法。亦违佛法。如眼耳鼻舌身意。若依根言。同能生识。皆可名心。若依入言。同能领纳前境。亦皆可名心。并无高低之可分别。若依四尘言。同为识所依处。皆可名色。若名心。六皆名心。若名色。六皆名色。何独以意根名心。而余根皆名色耶。岂意根但心无尘耶。但尘无心耶。若但尘无心。不得名。但心无尘。亦不得名。是故佛说。六根及六尘。名十二处。不言十一处也。相宗说十一色法。不知意根与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2354269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“十地品”概说

    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。   四念处又作“四念住”。所谓“念处”,或“念住”,是指修行者将心专注一境,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去观察事物。四念处具体是指一身念处、二受念处、三心念处、四法念处。  ...佛教教义而成就的禅定。  是指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者。“”是是能生、增长的意思。修行此法,能产生和增长一切善法;此法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,所以称为“”。如《俱舍论》三中说:“于清净法中,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4261522.html